close

 

照片 019.jpg

 

       我想這個標題並不好,但是一時之間想不到其他更適合的,所以先暫用一下。
      好一陣子前,看到一位日本網友的文章,談到關於她在台灣念書遇到周遭師長同學對她英文的取笑(因為她的日式發音?),或是因為英文而引起的某些狀況;加上自己後續碰到的幾件小事,引發了一些想法,我想好好整理一下,這,是第一篇。

      還在當上班族的時候,一直很不解同事們在交談時非得參雜著幾個英文單字的習慣,如果是難以翻譯的專有名詞或慣用語也就罷了,卻往往不出“you know“、"by the way"、"anyway"...這類的語助詞,"cancel"(通常會被唸成 cancer)、"suppose"、"delay"...這類的動詞,或是"meeting"、 “information“、"schedule"...這類的名詞。
好好的一段話講下來,雜著七八個英文單字是很正常的狀況;如果遇到開會,更是英文單字滿天飛,雖然對溝通並不會造成困擾,卻給我一種怪異的違和感。
      若是外商公司的話(例如我待過的某外商),為了跟主管或外籍同事溝通而講英文是一種不得不,但是我前一個工作卻是在強調本土,以販賣懷舊文化概念為訴求的公司啊!講台語還比講英語更有感覺吧!

      語言的有限性我是能理解的,在某些時候,某一種語言裡的某一個字眼,比起其他語言硬是更能夠傳神表達當下的情境,這種情況我也常常遇到,但這跟同事們言談間夾雜英文單字顯然完全不是同一件事。至少,我就不曾聽過他們以同樣的方式和比重來使用台語、客家話...或任何一種你想得到的其他語言。
      當然,這是個地球村的時代,跨文化的交流接觸是常態,在馬路上不小心就會踢到從歐美留學回來的人,何況政府還大力推動英語教育,英文對現代人來說,管你是幾歲,大概都已經是到了"沒看過豬走路也要吃過豬肉"的地步了吧!講話動不動帶幾個英文單字,就我所知有些是公司文化,有些是同儕風氣,或者像我一位朋友說的,那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畢竟語言也是與日俱進的?

      語言的與日俱進的確是文化發展的自然產物之一,不單是MP3、USB之類的物品,秀逗、kuso的借用也是很常見的例子,從426那裡傳來的"自我感覺良好"不也是一種外來語的文化入侵? 

      然而,我在南部卻不太會遇到這種狀況。南部,特別是台南,我聽到的混雜語言中,常常是以台語為主,國語是十分搶戲的配角,動不動穿插其間,英語則少之又少。台語相對來說在台南是庶民間更加通行的語言,而國語跟英文更是不同的立足點,我覺得這種情形當然沒啥不妥。儘管剛搬來時幾次因為感冒到醫院去,醫護人員開口就是一大串台語,讓我一時轉不過來,然而入境隨俗,其實很快就能適應。
      只是如果按照我那位朋友的說法,難道南部的語言沒有跟著與日俱進?

      還有位朋友說,因為現在很多人留學回來,講習慣了英語,一時改不過來。
      真是這樣嗎?但是留學也不全然都去英美紐澳,身邊留日的朋友們在交談時夾雜日語的比例並不高,留德留法的更不見得會在言談中使用德法語。況且,比起兩年五年七年的留學經驗,出國之前十幾二十年的母語教育印象會比較薄弱?

      我有一位很要好的同學,留美十年的生醫博士,現在回南部某國立大學任教,她中英文造詣俱佳,個性低調又謙虛,卻私下偷偷跟我說過,她很留意不要在旁人面前說英語,以免被誤會在刻意炫耀。她沒講我沒注意,我們那一群同學見面時,除了她之外,還有好幾位留學英美,或是主修英文的碩博士,但是聊天時會用到英語的機會很少,即使用到,也是用洋涇浜英語搞笑,或是提到某些必要的名詞,然後加以討論解釋而已。

      說真的我很疑惑這種種差異的產生原因何在,不過,對於前公司同事們能夠抓準適當時機,就"啪的"丟出英文單字的技術(如果這算是技術的話),我感到相當佩服(真的!)。畢竟我天生遲鈍,一認真講起話來就劈哩啪拉地,哪還顧得到要在什麼時候代換成英文單字這種事情呢?
      總之講話時夾雜英文的原因仍個謎,而看來我應該一輩子也沒辦法學會這種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ceanbreeze 的頭像
    oceanbreeze

    微風過處,海潮香

    oceanbreez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