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1019  

 

     愛吃這種個性搬到水星應該也不會改變吧?
     雖不精於此道,僅僅因為生性貪饞,但熱鬧看久了,似乎也能歸納出一套自己的想法,儘管只是門外漢的味覺主觀而已。

     由於貪饞,對各國食物的接受度很高,一腳踏進紐約後,這裡五花八門的各國料理都非常樂於嘗試,法國、印度、尼泊爾、泰國、日本、韓國、越南、哥倫比亞、波多黎各、西班牙、葡萄牙、烏克蘭、伊索比亞、義大利、希臘、古巴、秘魯...幾乎想得到的各國料理都能找到,如魚得水。

     我本不是執著於非台菜中菜不吃的人,是以華人最愛聚集的法拉盛幾年下來去過的次數伸出十隻手指頭都數不完,其中還有兩次是去探望剛生小孩的朋友。

     去的次數雖少,但因為朋友聚餐,或偶而一時興起,是以流傳在台灣學生之間,該去吃過的台菜店家倒也都不曾錯過,不論是海X味的排骨飯,故X和紅X子的各式台菜,或大大有名的北X宜蘭菜,Elmhurst 的老華X街等...總是滿懷期待的前去(還不止一次),又默默失落地離開。

     可以說我歪嘴,也可以說我雞蛋裡挑骨頭,熟悉的人都知道出門在外其實我並不會太過挑剔,撇去因為宰殺方式不同,隱隱帶有一股騷味的酸菜肚片和酥炸肥腸不說(雖然我的朋友們都說吃不出來),這些也全不是我熟悉的台灣味。


     反而幾家中菜表現頗佳,中國城裡的喬家柵,是口味經過前房東認可的上海菜,冷盤小菜做得極好,招牌是蟹粉湯包,但我私心覺得一般的豬肉湯包更為可喜。同樣位在中國城裡的鹿鳴春和法拉盛的南翔也以湯包聞名,各具擅場。

     每一次走進一間中餐館,如果看到滿座歪果仁,我心裡總不禁生起疑問:「這究竟是好事還壞事?」畢竟老歪的口味跟華人相差很多,如果店家因應歪果仁調整了口味那可不妙,幸好上述幾家還不曾讓我失望。

     有趣的是,在喬家柵裡兩手一刻不得閒包著小龍湯包的,跟另一間個人以為是全紐約最佳紙包蛋糕的香港糕餅店裡的蛋糕師傅一樣,撐起這門庭若市光景的全成了講西班牙文的南美人,但至少經營者和掌櫃、跑堂的全都還是華人,初次見到的奇妙違和感,如今已是見怪不怪。

      唯有日本料理至今讓我無法調適,就像台菜來到紐約之後一樣,口味上總有點微妙的落差,即使是中城裡一頓套餐下來動輒要價七八十到一百美元的店家,還是不如我意,更遑論其他根本是福州人、廣東人經營的日式料理店,總有畫虎不成的感歎。

      話說回來,在紐約吃到的泰國菜和在台灣吃到的也相差很多,沒去過泰國的我無從判斷哪邊才比較道地,但總之都相當美味,這樣一想,會不會是因為不熟悉,沒有先入為主的印象,所以才能夠單純的享受呢?

      回頭看看滿座的歪果仁動作拙劣的拿著筷子,個個津津有味吃著「中華料理」、「日本料理」的模樣,只能說,或者是缺乏距離的美感才讓我不懂得欣賞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ceanbreeze 的頭像
    oceanbreeze

    微風過處,海潮香

    oceanbreez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